多彩三下乡 薪火永相传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发布者: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发布时间:2024-09-01浏览次数: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文化、科技、卫生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暑期,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三支暑期“三下乡”队伍前往安徽淮南、歙县、金寨等地,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齐聚淮南追忆红色党史

7月6日,在院团委书记方婷婷、专职辅导员吴昊带领下,学院遴选出8名学生赴淮南市,展开为期一周的安徽红色党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首站,学子们踏入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这里既是民族苦难的深刻铭记之处,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实践团随后到达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南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在这里,他们与廖氏后人、纪念馆馆长廖胜利进行了深入交流。

“七七”事变爆发87周年纪念日当天,实践团成员前往淮南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及陈列馆,向新四军烈士敬献花圈并默哀致敬。

实践团队还走访了安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之一——寿县小甸镇。小甸镇是安徽第一面党旗升起之地,也是安徽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之所。实践团先后探访了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以及抗战名将曹渊的故居。

经过一周紧张且充实的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相约金寨学习红色精神

7月5日,在专职辅导员李妍的带领下,学院又一支团队赴金寨开展关于红色文化调研的三下乡活动。

在实地调研期间,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当地党史县志档案局,采访了党史专家郑贤杰老师,郑贤杰介绍了金寨的党史知识和红色历史,团队成员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整理,同时研读当地赠送的党史书籍,加强对当地党史的了解。

团队参观了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堂、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收集与整理了当地的红色故事,深入挖掘金寨革命精神。随后,团队抵达金寨县大湾村,调研大湾村的发展变化以及所走的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独特发展道路。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红色文化,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们表示,将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革命老区的发展献言献策。

情系汪满田弘扬鱼灯非遗文化

 为更好地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古韵新风,传艺绘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29日赴安徽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访和传承汪满田村的鱼灯非遗文化之美。

本次实践活动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汪满田村第九批驻村队队长胡健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鱼灯文化非遗传承人汪胜娟、汪华武,深入探讨鱼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现状。汪华武先生详细演示了鱼灯制作流程,展示了腊竹在鱼灯制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对鱼灯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还参观了鱼灯工坊和文创工作室并进行交流学习。成员们对富含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独特的文化传承带回日常生活中。

本次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传承非遗鱼灯文化、深入乡村调研以及采访非遗传承人等活动,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之美以及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胡太红表示,对鱼灯非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的同时,也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困难和阻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将更加脚踏实地,用心聆听非遗文化,为汪满田村的鱼灯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锻炼自身综合素质、展现专业能力和学院风采的重要平台。活动中,文传学子深入社会基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他们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文传院张子欣;摄影:文传院 暑期“三下乡”队伍;审核: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郑静